在乎感情好、在乎經濟穩定,追求家的感覺:誰對婚姻滿意度最高?

標題: 在乎感情好、在乎經濟穩定,追求家的感覺:誰對婚姻滿意度最高?


作者: KnowYourself
發表時間: 2020-06-02 18:00:00

親密關係 婚姻

描述: <p>你希望穩定的親密關係可以帶給你什麼?也許在思考你想獲得什麼之前,可以反思你愛人的能力。</p> <blockquote> <p>文|47、Celia<br /> 轉載自公號:KnowYourself(ID:knowyourself2015)<br /> 公號簡介:關注自我和內心,覺察即自由。</p> </blockquote> <p>在過去,一段關係走向長期穩定是很自然的;但現在,人們對於親密關係的預期似乎發生了改變。</p> <p>現代人還渴望進入一段長久穩定的親密關係(a sustainable intimate relationship)嗎?對於那些選擇進入長期穩定親密關係的人,他們通常期望從中獲得什麼?實際上又得到自己想要的了嗎?</p> <p>我們發起了一項關於「現代人對長期親密關係的期待」的調查,一起來看看大家的看法。</p> <h3>那些想要一段長期穩定親密關係的人,想獲得什麼?</h3> <p>(本次調查對於長期、穩定的親密關係定義為:雙方能較為穩定的相處一年以上。主觀上雙方有更長久維繫關係、繼續共同生活的意願;客觀上這段關係有繼續維繫下去的可能性。)</p> <p>本次調查共收到 4354 份有效問卷(本次調查使用的隨機樣本來自 KY 粉絲群體,若以此數據推論其他群體的情況,可能出現偏差)。</p> <p>在所有受訪當中,43.02% 的受訪正處在一段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中,其實 56.98% 的受訪則未處在這樣的親密關係中。</p> <p>在那些目前未處在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中的受訪當中,有 88.27% 的受訪表示,自己仍然渴望進入一段長期、穩定的親密關係。</p> <p><img alt="" src="//castle.womany.net/images/content/pictures/112480/content_womany_shang_jia_yong_1591068392-31090-0017-7691.jpg" style="width: 750px; height: 554px;" /><br /> 圖片|作者提供</p> <p>可以看出,大多數人還是願意進入一段長期、穩定的親密關係的。而在這些受訪中,70.34% 的人表示,在進入關係之前,清楚自己想從關係中獲得什麼。</p> <p>在深入訪談後,我們了解到,人們對於長期、穩定的親密關係的期待,主要涉及以下 4 個方面:</p> <h4>1.情感與情緒的需求</h4> <p>在那些清楚自己想從關係中獲得什麼的受訪當中,高達 94.82% 的人表示,對長期、穩定的親密關係的期待之一,是體驗到「愛與被愛」。</p> <blockquote> <p>一想到她就會笑,和她待在一起就覺得開心,心裡會被一個人塞的滿滿的。這是一個人生活永遠無法體會到的幸福。&mdash;&mdash;翔三科科,男,23 歲</p> </blockquote> <p>另外,精神陪伴也是很多人對親密關係的一項主要期待(93.46%)。<br /> &nbsp;<br /> 社會學家 Ulrich Beck 及 Elisabeth Beck-Gernsheim(1995)指出,面對現代化社會的種種不確定性和人情淡漠,人們需要一些東西來讓自己「在宇宙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以維持個人身心的安頓」。(同場加映:<a href="http://womany.net/read/article/24112" target="_blank">奧修禪卡|不管感情多穩定,都還是有點沒安全感怎麼辦?</a>)</p> <p>此時,親密關係就成為了人的「重要內在支柱」。</p> <blockquote> <p>另一半對我來說更多是精神上的支柱,如果有人陪在自己身邊的話,就感覺自己什麼都不怕,不論遭遇任何變故,都無法動搖生活的根基。&mdash;&mdash;小支,女,25 歲</p> </blockquote> <h4>&nbsp;2. 生活陪伴的需求</h4> <p>有研究表明, 「共同分享生活」,是年輕人進入婚姻的重要理由(&Ouml;zyiğit, 2017)。在調查中,我們也發現,77.96% 的受訪對長期、穩定的親密關係的期待之一,是獲得生活陪伴。</p> <blockquote> <p>我一直有很多朋友,所以總感覺不戀愛不結婚也沒關係。但當他們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以後,就漸漸疏遠了。我開始向往一段長久的關係,有人陪在身邊吃飯、聊天,一起去看這世界上的種種風景,如同一個不會疏遠和消失的朋友。&nbsp;&mdash;&mdash;Melody,女,31 歲</p> </blockquote> <h4>&nbsp;3. 滿足外界期待,解決身份危機</h4> <p>年少時,我們和父母、同學之間的社會關係較為緊密;在家庭、在學校中的位置,帶給我們明確的社會身份。</p> <p>而步入成年生活,我們雖變得更獨立,但和家人、朋友之間的紐帶也在逐步弱化甚至消失。我們開始失去原有的歸屬感,面臨新的身份危機。</p> <p>這種危機會促使我們走入親密關係,來讓自己重新獲得結構性的穩定感。婚姻、同居或養育下一代,都會幫助我們在自己人生的時空中完成社會改變,實現「關於家庭的轉型(family-related transitions)」,走向個體的成熟。(Mitchell, 2006)</p> <h4>4. 改善或保持社會經濟地位</h4> <p>人們在選擇一段長期、穩定的親密關係時,通常會考慮很多現實因素,包括教育背景,物質條件,家庭環境,個人能力、未來發展,等等。研究也指出,在主動規劃婚姻的人群裡,對於社會經濟地位的改善是尤其顯著的考慮因素(Kefalas et al., 2011)。</p> <p>另一方面,一些人也會通過婚姻關係達到之前無法觸及的生活圈層,實現階級躍遷。</p> <p>我對婚姻一直非常理智,愛情可以衝動,婚姻需要權衡。我倆背景、能力都差不多,就像合夥人一樣,在各自的事業上打拼,遇到問題都能互相幫忙。&nbsp;婚姻應該是一件 1+1 大於 2 的事,誰也不拖累誰,互相成就。&mdash;&mdash;張 &times; 菲,女,36 歲</p> <blockquote> <p>以前我很討厭相親這種,把條件都放到檯面上來聊的方式,但經歷了一些事以後才明白,可能這才是明智的做法。在匹配的基礎上盡可能選擇條件更好的,是對自己未來生活的一種提升和保障。&mdash;&mdash;青學,男,27 歲</p> </blockquote> <p><img alt="" src="//castle.womany.net/images/content/pictures/112483/content_womany_shang_jia_yong_1591069422-31090-0019-8059.jpg" style="width: 800px; height: 533px;" /><br /> 圖片|<a href="https://unsplash.com/photos/pfThjuy_jUA" target="_blank">來源</a></p> <h3>真正步入親密關係之後,他們的實際體驗如何?</h3> <p>在那些進入親密關係之前清楚自己想要獲得什麼的受訪當中,60.57% 的受訪表示,自己原本的訴求有一部分在關係中得到了滿足。</p> <p><img alt="" src="//castle.womany.net/images/content/pictures/112481/content_womany_shang_jia_yong_1591068483-31090-0018-1672.jpg" style="width: 750px; height: 761px;" /><br /> 圖片|作者提供</p> <p>那麼,進入親密關係後,人們實際的體驗是怎樣的?對照前文人們對於關係的不同期待,我們進行了一些更深入的調查:</p> <h4>1. 情感與情緒的需求</h4> <p>那些將愛情作為精神寄託的人,對於愛情、對於親密關係的憧憬和期望更高。正因為如此,愛情也變得「越來越脆弱,越來越輕易就幻滅」。(Beck &amp; Beck-Gernsheim, 1995)</p> <p>當主觀的情感消退,關係也失去了著力點,搖搖欲墜。</p> <blockquote> <p>他曾給過我很深的支撐感,但這種感覺也會毫無緣由的慢慢消失。婚後他表現的越來越不經意和冷淡,而我對他的那份篤定也慢慢變得遲疑。這種完全依托於情感的婚姻,真的會面臨很大的挑戰。&mdash;&mdash;Jenna 潔,女,41 歲</p> </blockquote> <h4>2. 生活陪伴的需求</h4> <p>訪談中我們發現,這一類人的滿意度各不相同。有些人意外從陪伴中感到了滿足和快樂,有些人卻始終覺得「不夠好」。(同場加映:<a href="http://womany.net/read/article/24227" target="_blank">永遠把妻子放前面!韓國戀愛感爸爸插畫:「孩子會長大,而妳才是陪伴我一生的人」</a>)</p> <p>這和人們更注重體驗當下,還是更在意幻想有關。</p> <blockquote> <p>當我決定選擇一個「合適的人」時,就已經沒期望了。本以為日子會無聊又漫長,卻意外感受到了平淡的快樂。下雨有傘,晚歸有燈,比起曾經追求愛情,落的遍體鱗傷,這種踏實安穩的陪伴幸福多了。&mdash;&mdash;喵裡喵,女,27 歲</p> </blockquote> <blockquote> <p>&nbsp;和她分手後是真的心累了,接受了家裡給安排的對象。起初覺得也挺好,後來我發現只要遇到點矛盾我就很難忍,總歸是缺少了愛情的信念感。沒能和自己最愛的那個人結婚可能是我一生的遺憾,但也就只能如此了。&mdash;&mdash;Don,男,37 歲</p> </blockquote> <p>&nbsp;若是以陪伴作為無法實現真愛的「次選項」,可能是一種「自我設障(self-handicapping)」,背後是對追求真愛失敗的強烈恐懼和回避。</p> <p>這樣做的危險在於,短時間內,對方可以陪伴你,幫助你恢覆自尊水平。但當你度過這段時期,你終究要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需要。</p> <p>有些人會打破現有的承諾,或是在精神上無法對伴侶忠誠;有些人會背負著遺憾,難以投入當前的關係。</p> <h4>3. 滿足外界期待,解決身份危機</h4> <p>單純從外界要求選擇婚姻或者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,顯然導致的關係滿意度並不高。我們的受訪者這樣說:</p> <blockquote> <p>34 歲,在年齡危機、父母的催促還有朋友的勸說下結了婚。確實解決了一部分焦慮,但是當我真的結了以後,反而有種空落落的感覺。我完成了這件事,然後又怎麼樣呢?婚姻對我來說,除了社會要求,還有什麼意義呢?&mdash;&mdash;粒粒,女,35 歲</p> </blockquote> <h4>4. 改善或保持社會經濟地位</h4> <p>想在婚姻中找到這一點的人,收獲了相對可預測的滿意度&mdash;&mdash;沒有那麼快樂,但足夠求仁得仁。</p> <blockquote> <p>我一直知道自己要什麼,理智的選擇了和自己條件匹配的人,也成為了別人眼裡是人生贏家。好像每一步都走的沒錯,卻失去了一些真正對自己重要的東西。&nbsp;但人生沒有完美的,總有取捨,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還是會這樣選擇。&mdash;&mdash;Frank Lee,男,34 歲</p> </blockquote> <blockquote> <p>我對他沒有多麼強烈的感情,甚至,還要忍受他應酬多、沒時間陪我,以及可能變心的風險。我謹小慎微的生活著,換得了自己想要的,但也為此付出了代價。&mdash;&mdash;匿名</p> </blockquote> <p>這樣看起來,向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或婚姻,尋求日常生活的陪伴和社會經濟地位的保持,似乎是能夠預測「不會太失望」的選擇。尋求愛情、精神寄託,是高風險高收益的選項,而尋求滿足社會期待,則可能預測關係中「不太高的滿足感」。</p> <h4>功能化的現代親密關係讓我們失去了什麼?</h4> <p>現代的親密關係中,充滿了隱形的「矛盾」&mdash;&mdash;個體追求自我取向的生活,而親密關係卻要人融入到兩個人的共同體當中。<br /> &nbsp;<br /> 為了確保這段關係與自我認同的方向時刻一致,人們在進入關係之前做計劃(Kefalas et al., 2011),也在進入關係之後不斷反思追問:「這就是我想要的嗎?」「這份關係令我感到滿足了嗎?」「有沒有更好的選擇?」(Beck &amp; Beck-Gernsheim, 1995)</p> <p>甚至,當我們把自己在這段親密關係中想要獲得什麼,看得比「在一起」這件事本身更重要的時候,一旦在關係中得不到自己想要的,就更容易選擇離開。</p> <p>而無論是對於自我需要不斷地考量和追問,還是「不合適就分」的理性,看似讓人們「更清楚自己要什麼」,卻也使得人們更關注戀愛與婚姻的功能,以更孤立、更僵化的方式看待親密關係。</p> <p><img alt="" src="//castle.womany.net/images/content/pictures/112485/content_womany_shang_jia_yong_1591069557-31090-0020-3891.jpg" style="width: 800px; height: 533px;" /><br /> 圖片|<a href="https://unsplash.com/photos/d1hBfHYcAF8" target="_blank">來源</a></p> <h3>當我們把親密關係「功能化」之後,我們失去了什麼?</h3> <h4>1. 失去了「愛完整對方」的能力</h4> <p>隨著婚戀的選擇越來越多,人們也越來越不願意去修補一段感情,或在關係中持續磨合。愛情不再是「最大最好的麥穗」,選定了就不能回頭,而是「下一個更乖」。</p> <p>弗羅姆在《愛的藝術》中指出,這種對於愛的對象(而非愛的能力)的關注,是一種異化的愛,因為它會誘使人們以瀏覽商品的方式「揀選」一個有「吸引力」的伴侶。</p> <p>而評判一個人是否具有「吸引力」,無論是在物質還是精神方面,也像是在挑選商品一樣,受到內在需要和時代風尚的影響:對方作為「具有人性的商品」是我們「買得起/配得上」的;對方作為愛的對象是「功能齊備」的。</p> <p>但是,當時過境遷,這一「具有人性的商品」逐漸「貶值」,或是我們發現了更具「吸引力」的人,我們可能就會感到眼前人「不值得」,從而將眼光投向某個新鮮的對象。</p> <p>在這樣「揀選-淘汰」的過程中,我們逐漸失去了「將對方看作完整的人去愛」的能力。</p> <h4>2. 失去了接受和創造獨特關係的能力</h4> <p>在這個時代,有太多的聲音在替我們給親密關係「下定義」,告訴我們一段「好的關係」是什麼樣子的:「愛你的人一定為你花錢」、「伴侶之間三觀必須一致」、「好的愛情一定要有默契」⋯⋯。</p> <p>當我們發現一段關係不符合這些「好的標準」的時候,就可能會用力做出改變,讓關係符合標準,或是乾脆放棄,去尋求「更好的關係」。</p> <p>但,無論採取哪一種做法,我們都失去了接納關係現狀、創造一段獨特關係的能力。</p> <p>一段真實的親密關係,應當是私人性的。對於個人而言,真正好的關係並不是由某個「好的標準」所定義的,而是伴侶在長久的相處中打磨出來、體驗到的。</p> <p>那些能夠長久、穩定地維繫下去的親密關係不會全然浪漫美好。它必然包含了責任、忍耐、妥協,和很多看起來「不正確」的、混亂的部分;</p> <p>而有時,正是這些看似沒有那麼積極的部分,讓親密關係中的每個人能夠有機會「為彼此開拓出新的現實」,從而獲得新的成長。</p> <p><img alt="" src="//castle.womany.net/images/content/pictures/112486/content_womany_KY_1591069727-31090-0021-2029." style="width: 800px; height: 358px;" />References:</p> <p>References:</p> <p>Beck, U,Beck-Gernsheim, E (1995) The Normal Chaos of Love. Cambridge,MA: Polity.</p> <p>Kefalas, M. J., Furstenberg, F. F., Carr,P. J., &amp; Napolitano, L. (2011). &ldquo;Marriage Is More Than BeingTogether&rdquo;: The Meaning of Marriage for Young Adults.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,32(7), 845&ndash;875.</p> <p>Mitchell, B.(2006). Changing courses: The pendulum of family transition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. Journal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, 37(3), 325-343.</p> <p>&Ouml;zyiğit, M. K. (2017). The Meaning ofMarriage According to University Students: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. Journal ofEducational Sciences: Theory &amp; Practice, 17(2), 679-711.</p> <p>Wingfield, A. H.(2016). The Unique Tensions of Couples Who Marry Across Classes. The Atlantic.</p> <p>埃里希&middot;弗洛姆.(2008).《爱的艺术》. 上海译文出版社.</p> </section>
時間分享(原讚與享)評論回應(讚與心情)外掛評論
2020-06-02 19:03:35182960
2020-06-03 23:15:006842480
2020-06-11 06:36:58714256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