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癬可望「清零」!8 成屬輕症 重度患者可靠 2 類藥物控制

標題: 乾癬可望「清零」!8 成屬輕症 重度患者可靠 2 類藥物控制


作者: Heho編輯部
發表時間: 2024-05-14 10:00:00

即時新聞 皮膚 健康醫療 人體地圖 友站新聞

描述: 乾癬是一種皮膚的免疫疾病,過去並沒有很好的藥物可以控制,近 10 年因為醫藥科技的進步,對治乾癬的藥物大有進展,許多病友甚至可以將病灶「清零」,生活品質也因此大幅提升。 王小姐過去一年頭皮屑紛飛,皮膚科醫師診斷為脂漏性皮膚炎,一直好不了。最終一位醫師研判頭皮的病灶很可能是乾癬,開始使用乾癬的藥物後,王小姐頭皮的狀況好轉許多,復發時間也延長不少。 乾癬的病灶外觀常有厚厚的皮屑,嚴重時可能會佈滿全身、皮屑甚至掉滿地,也容易發癢,很讓人困擾。雖然疾病名稱有「癬」字,但不同於體癬等黴菌引起的皮膚病,乾癬不具傳染性,屬於一種免疫疾病,好發在頭皮、手肘、膝蓋外側、小腿前側、後背等容易摩擦處及皺摺部位。 不易診斷,外觀與濕疹甚至皮膚淋巴瘤雷同  由於乾癬的表現十分多樣化,初期看起來也與濕疹類似,且病人可能同時有 2 種以上的皮膚疾病,加上乾癬無法靠抽血或皮膚切片診斷,多半倚賴醫師目視,因此一開始確實不易鑑別,可能會誤以為是濕疹或其他皮膚病。尤其是非典型的病灶,多半需要一段時間觀察病灶的變化,才能正確診斷,即使是做皮膚切片,也只能作為排除其他疾病,如皮膚淋巴瘤。 尤其是頭皮的乾癬與頭皮屑很難區分,乾癬的皮屑較厚、較粗,甚至不需要撥髮就會掉落;如果是脂漏性皮膚炎引起的頭皮屑,持續使用抗屑洗髮精一般就可獲得良好的控制。因此,若頭皮屑一直控制不好,甚至病況變嚴重,就要高度懷疑是否是乾癬。 乾癬在亞洲以男性較常見,尤其是嚴重的個案,可能與肥胖、壓力、不良生活習慣,如抽菸、喝酒、熬夜有關;發病時間點方面,男性多是在20~30歲發生,女性則有 3 個惡化期:青春期、懷孕產後、更年期,推測乾癬的發生與荷爾蒙也可能有關。 乾癬的類型可分成尋常型(斑塊型)、水滴型、反轉型(病灶在皮膚皺摺處)、膿皰型、紅皮症型以及特殊區域型,如掌蹠、指甲、生殖器乾癬,不同類型乾癬可以合併存在。台灣 85 %的乾癬的病人屬於尋常型乾癬,其餘型態皆較為少見。 病因與先天基因、後天免疫失調有關 乾癬的病因與先天遺傳及後天免疫系統失調皆有關。目前研究發現,HLA-Cw1 與 HLA-Cw6 這 2 個基因可能與尋常型乾癬有關。在歐美國家,60 %的乾癬病人可驗出 HLA-Cw6 基因,不過在台灣只佔 15 %,因此尋常型乾癬診斷時並不會特別去驗基因型,基因型雖不影響用藥,但與治療效果有關。 後天因素部份,可能是單一事件或藥物導致免疫系統崩潰,例如疲勞、睡不好、藥物,如降血壓藥物誘發、感冒或其他感染、疫苗接種等。另外局部外傷,更是常見的局部惡化因子。在健康的狀況下,不同功能的免疫細胞彼此處於平衡狀態。與乾癬有關的是輔助型 T 細胞17(Th17),Th17 會產生細胞激素介白素17(IL-17),這是一種發炎因子,當 Th17 細胞變多,又不受管控,且影響其他調節性 T 細胞功能,就會出現免疫失調,刺激皮膚、關節發炎。 乾癬有 8 成是屬輕症,擦藥就可獲得控制 乾癬雖然是免疫疾病,但並沒有特定的自體抗原,因此無法透過抽血來確定診斷,不過容易合併其他免疫疾病,例如白斑、圓秃、免疫性水泡病,甚至紅斑性狼瘡。目前多數專家會將尋常型乾癬視為「發炎性疾病」,而膿皰型乾癬則是「自體發炎疾病」,而非自體免疫疾病。 也因為乾癬與免疫有關,嚴重的發炎可能影響全身健康。皮膚的病灶之外,大約 20~30 %的乾癬病人還會出現關節炎,原因除了免疫機轉外,目前推測與關節曾經受過物理性傷害也有關,導致發炎因子特別去攻擊關節,小至長期拿手機、大至關節外傷,都可能誘發乾癬性關節炎。而乾癬病人中大約 10 %是先出現關節炎,而後才出現皮膚的病灶,因此,若病人主訴晨間或維持同一姿勢(如長期開車)後僵硬持續30分鐘以上、伴隨局部的壓痛,再加上身上有不明皮屑,就要將乾癬關節炎納入考慮,也有患者是以不明原因胸悶來表現。 除此之外,罹患乾癬也可能提高慢性疾病的風險,如糖尿病、血脂異常、高血壓與惡性腫瘤(如非黑色素瘤皮膚癌、淋巴瘤與結腸癌)等。乾癬合併慢性疾病的原因目前有 3 種說法,一是認為乾癬病人較容易合併有其他疾病基因的異常,連帶引起這些疾病的發生,如脂肪代謝基因。二是乾癬本身為發炎性疾病,而發炎物質會循環全身,進而提高心血管疾病、腸胃發炎等其他疾病的風險。三則是因為乾癬會與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互有關聯,例如病人因皮膚不美觀所以不想去運動,變得更為肥胖,或有抽菸、喝酒的習慣,導致發炎情形更加嚴重。 雖然乾癬看似難纏,不過只有 20 %會進展到中重度,8 成的患者屬於輕症,只要擦藥就可獲得控制,輕症患者未來罹患慢性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較小,甚至輕症中有三分之一的病人,在治療後追蹤 10 年沒有再復發。 目前也有研究
時間分享(原讚與享)評論回應(讚與心情)外掛評論